普通手机版 | 12bet平台网站 | 12bet手机版首页 | 设为首页

尊贵的客人欢迎您! 注册

首页 > 专题介绍>正文



《登泰山记》
吕全斌
吕全斌
吕全斌
《登泰山记》 局部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局部

  吕全斌 1977年生于山西吕梁。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展览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因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重要展览中屡屡入展而引起关注。

  作品入展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册页展 (中国书协)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首届“西狭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优秀作品展获优秀奖 (陕西省书协)

  陕西省首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展 (陕西省书协 陕西省青年书协)

  学界推荐

  雏风清于老风声

  观吕全斌书法有感

  孙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盛夏时日,见到了吕全斌的几幅书法作品,顿觉清风习习,竟有静心澄意之感。

  他的真书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静气。文静之美在书法审美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就书家而言,指其追求的境界不浮不躁,在简淡的书风中蕴涵沉厚的意韵。这种沉厚,来自于书家的勤力及其内心的宁静。吕全斌的书法,章法布局和书写风格很统一,典雅、端庄、坦然。

  他的真书作品,在技法上有较多的魏碑特点,锋棱爽然,斩截麻利。他的团扇作品,录苏轼《喜雨亭记》,有赵孟頫、文徵明的笔意,在平整中有跌宕,追求文人的风雅情致。

  相信年轻的吕全斌,在孜孜以求中,少些临书的意味,多些性灵的抒发,必有大成。

  重“德”尚“性”的书法品格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

  学科研究所所长 中国书法系教授

  书法之道,贵于“德”与“性”兼备。有性无德,则失于野;有德无性,则失于僵。全斌的小楷主要得力于魏楷,险劲奇宕而能归于精致和正,气息清刚娴静而又萧散自在,并于晋楷与唐楷用功尤勤,得法与德的教化与滋养,故其小楷具有了重“德”尚“性”的品格,其在同侪中实属难得与不易。

  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范式

  简评吕全斌小楷书法艺术

  屈健 美术学博士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斌的小楷得益于他对晋韵唐法的深入研究与独到体悟,温润中透着文人的散淡与清高,而对碑学的融和与参会,又使得其书作的行篇布阵中多了几分骨感,体现出一种优雅的婀娜。他对传统书法文化精髓的吸收,不是“拼盘式”的简单组合,不是不作甄别的“拿来主义”,而是在苦苦找寻文化根性的“存思”中,逐步地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和书写范式。

  王右军论书曰:“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楷书法度森严,给个性的张扬带来一定局限,但全斌却能妥善处理并协调法度与自由、工饬与灵动的关系,在“法”与“技”的桎梏中找到了书写的抒情性,流而不浮、穆而且净,是非常难得的。

  心底无俗气 落笔必清奇

  简评青年书法家吕全斌的小楷书法艺术

  王锐 美术学博士

  全斌的楷书作品是我喜欢的并且也曾追求过的那种类型,只是我没有像全斌那么执着和投入地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

  在当今这么浮躁名利,横流物欲的大社会里,还能静心、精心地安贫乐道,深究书法精髓的人,必定骨子里还要有点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东西。常言说:“书如其人”,我第一眼看到全斌的小楷作品给我的感觉很清雅,有静气。我的印象里觉得小楷是很容易写俗的,但全斌写的不一样,一看就知是有很高追求的。

  全斌的小楷作品,即有源自帖学的风韵,又有来自碑刻的老辣。他不仅心仪晋唐人的小楷,建立了自己的体式;还在北朝墓志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书道重传统,翰墨贵出新。没有传统的“旧”做基础,很难会有真正有价值的“新”。全斌的传统功底非常扎实,为他今后打下了坚强的基础。从他一招一式的字正腔圆中,我能感受到他的三更灯火与退笔成冢的勤奋与艰辛。

  全斌这个人为人低调,安于寂寞。我想如果真的能够安于寂寞,倒并不一定就寂寞。不为流俗所转,保持住纯净的内心和崇高的艺术追求,正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本色。全斌让我想起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守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在谨守法度的基础上挥洒性情

  田荣军 美术学博士 青年画家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楷书是书法家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书法家功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更是书法家的身份证明。小楷虽然从字义上理解只是把楷书写的小一些,但却是极难为的一项书体。在行草书盛行,且重视大幅巨制的当今书坛,吕全斌能将小楷写好并屡次在国家级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对其首先要表示足够的敬意。

  吕全斌的作品具有扎实的童子功,深得小楷平静简和、萧散自然的要诀。不论是点画、结体,还是章法、气韵,皆有本有源。其中既可品出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闲适萧散的魏晋风流,也可读到祝允明《关公庙碑》、文征明《后赤壁赋》精严清刚的明人规范,还能嗅出一些北朝墓志险峻清绝、唐人写经质朴精熟的气息。

  凡写小楷,需过二关。首先是“近观其质”关。小楷最怕近观。因其字形小,很多点画容易虚应带过,结体也往往勉强为之。而吕全斌作品中,笔笔精到,精气神贯一,没有懈怠之处,尤于波折勾挑处见功夫,显示出良好的指腕掌控能力。其次是“使转性情”关。孙过庭《书谱》中提到,楷书应该“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一般写小楷者,多在点画、结体等谨严处着力,却往往在整体气息上失之于拘谨刻板。吕全斌则能在谨守法度的基础上挥洒自如,气势贯通,在方寸之间做到气韵生动,性情毕露。

  神静气闲 灵光朗照

  谈谈吕全斌的书法

  贺文龙 美术学博士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

  当今书坛,狂气冲天,燥气满纸,一如现代人躁动的生活和心理。楷法自唐而下,日渐衰敝,至今则如土委地,不可收拾矣。

  全斌不从俗流,于小楷用心有年,近来已成格局,屡屡斩获大奖,友人赞誉,书坛注目,诚可谓雅操标高格,天道酬勤人。

  全斌其禀性朴厚,其书风却空灵,取魏晋之流韵,亦得明清之意态,神静气闲,灵光朗照,如春江月夜,江天澄澈,真空妙有,欲寻所得,亦了不可得。

  全斌的字楷法精谨、舒展开朗,功夫深而驾驭自如。这在当前陕西书法界实在是不可多见的……

  谈谈吕全斌的书法

  刘 星 美术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吕全斌这个名字我以前并不熟悉,两日前樊奎弟打电话向我推荐吕全斌,并通过邮箱向我发了他一些作品,希望我能就全斌的字写一篇评论,我原本有点难为情,因为我好多年已不大愿意为别人写评论了,原因是现在在书法行当混的人,大多数不务学问,不知高低,他们只是把写字作为一种技术来卖弄的,结果弄得满身子的江湖气,一出手就叫卖自己是天下第一,要么是这个“王”,那个“王”的,其实都是些俗不可耐的野狐禅。而这些人请人写评论,还总是希望别人说好,一旦评论者实事求是地说几句大实话,他们往往就骂人。这种事我已遇到好多起了,所以我曾下决心不再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了。但是这次我一看全斌的字,就立马起了兴趣,我感到我应该为这个年轻人说几句力挺的话了,因为像全斌这样不计功利地全身心投入书法学习,并且有功力、有格调、清新而不染尘俗的字现在实在是太难遇到了!

  首先,全斌的字高调不俗,有一股清雅的逸气和淡淡的书卷气。

  楷书能写出精谨的结构和点画并不难,而难就难在精谨之外的逸气和书卷气。很多人也许经常书写“超以象外”这四个字,但何为“超以象外”?怎样才能达到“超以象外”的境界?这恐怕是很少有人去思考并能做得到的。我们经常说“境由心造”、“象外求旨”,可见艺术境界的一等要务,是修心。艺术家有怎样的心境,有怎样的人格修养,完全都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了。远离功利、心清欲寡者,往往能写出清新而静谧的气息来的;人格俊迈、性僻山林者,就能写出悠远而超逸的境界;学富五车、与道为一者,写出的字必然书卷气浓郁而富有玄赏之境。据樊奎讲,全斌“这些年很不容易,人也厚道,没有沾染上书界的流习。”是的,樊奎讲的这一点,我们都能通过全斌的字看得出来。反过来讲,我虽然未曾见过全斌一面,对全斌的生活可以说一无所知,但通过全斌的字所表现出来的那股不俗的格调和淡淡而悠远的逸气判断,樊奎的话一点儿也没有虚夸之处。

  还有,全斌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非常正确。

  现在的书法界,歪风邪气太重!说它“歪”,是因为很多人的书法路子不正,偏离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竖立起来的正大审美气象,学书法不学经典,偏偏要学什么“民间书法”这里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指那些隐逸于民间的文化高人像过去的竹林七贤、陶渊明、倪瓒、八大山人的字,而是指那些像武大郎、货郎担等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没有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没有经受过传统经典的书法训练,只是凭着感性任笔为体的那类“毛笔书写”。我说这话,并没有阶层歧视的意思,职业不应该分什么贵贱。但是,职业不分贵贱不等于文化不分雅俗和高低。不管在任何时代,精英文化毫无疑问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推力。不学王羲之,偏要学武大郎,而美其名曰“创新”,曰“反传统”,那不歪才怪了呢!而与歪风相应的,就是邪气。而偏偏这种风气就像吸大烟一样,当代书法界的很多人都为之沉迷。而吕全斌的字没有沾染上这样的“毒瘾”,出污泥而不染,实在难能可贵!

  就技术层面而言,全斌的字楷法精谨、舒展开朗,功夫深而驾驭自如。这在当前陕西书法界实在是不可多见的。

  全斌的楷书多取法于魏晋传统,目前看,主要有钟繇楷书风格之一路和魏碑张猛龙楷书风格之一路。书法界有一句常讲的话:学书不入魏晋,则难成上品。但是如何学魏晋?这里面却大有学问!唐·皎然僧有这样两首著名的诗,其揭示的哲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其《酬秦系山人题赠》一诗中的“石语花愁徒自诧,吾心见境尽为非”两句,和《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一诗中的“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贞白先生那得知,只向空山自怡悦”,六句集在一起:“石语花愁徒自诧,吾心见境尽为非。”“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贞白先生那得知,只向空山自怡悦”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以魏晋人的书法比白云,那么也就是说,同样是面对魏晋人的法书,道数修养不同的人,其赏读的结果和取法的层面是不一样的。我曾见过有些人学魏晋楷书,只注意到了有些碑帖里支离歪斜的形体和草率不经的点画形态的一面,对着这些“效”所谓的“高致”,而忘记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和玄学境界,这叫求象而忘本,你说,这还能学到魏晋人的真经吗?我想是不可能的!看全斌的字,他没有抓表面的形似,而是超以象外,直从魏晋楷书点画意蕴处下功夫,然后由意汲象,最后还真正获得了对魏晋楷书真谛的理解和对形式技巧的掌握。由这一点来看,吕全斌的悟性是很高的,他能从象外来谋求对书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和做得到的。

  总之,我认为吕全斌是个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书法家。但要最终取得成就,仅靠悟性高和勤奋是不够的,期望他从人格历练和全面修养上再多下功夫……

  主持人语

  楷书上溯篆隶,下涉行草,自古以来,有“楷书兴,书法兴”之说,人们惯以楷书好坏,论书家功力高低。然当今书坛,精深楷书者,寥寥无几,常见个别以楷书名世者,其水平令人为之气短。全斌名不见经传,却拥有让人敬畏的实力,书界藏龙卧虎,他当属其一。

  全斌是对传统坚定的继承者,“入古”极深,在他看来,今人诸种恶习,皆因临古不足所致。他心仪晋唐小楷,后深入北魏墓志,又能向行书稍作靠拢,在谨守法度的基础上,强调抒写性和相对的自由度,故能克服刻板的书写模式,通篇观之,浑厚静穆又结构多姿。他小楷作品的整体姿态,被一种沉着的节奏贯穿始终,古雅之风,灵动之趣,沉静之境,或许可以概括他当下书风。

  全斌以与古人最佳的衔接方式对传统的深入继承,在共性中塑造个性,从而由“集古字”阶段,进入与古人若即若离的自由状态。

  今人习楷,多取法狭窄,更有甚者,视法度为唯一准则,长期纠缠于点画结构,只重功技不问神采,眼前乌黑而不明出路,堕入重技失艺之泥沼;不少书界人士,把楷书定位在基本功训练的层面,认为楷书因表现不了节奏韵律而不具备抒情性。以上两类,均是对楷书的误读与贬低。在此背景下,全斌研习楷书的经历,无疑示范了一种“守则死,变则生”的成功方式。

 

  在本期《水墨中国》推出之际,有多所高校的七位知名学者先后撰文,对吕全斌楷书创作给予极高评价。

  有意思的是,他们与全斌素未谋面,也多因坚持学术底线,多年来极少为他人撰写评论文章,但在见到全斌作品后,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要为这位年轻人说几句力挺的话。

  书画圈日益成为权贵的角逐场,行内的权利之争并不鲜见,一些具有才情和实力的年轻人,因不享有体制之优,又不掌握话语权,绝少有出头之日。以上七位学者集体发声,无私而真诚地推荐一位书法新秀,体现了学人应有的良知。

  好在这不是一个埋没人才的时代!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本文导航

全站精彩资讯推荐

人物专题

更多专题>>

精彩资讯

精彩作品

更多作品>>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