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洪君,祖籍河北,60年代生人,现为《视点》杂志社总编辑,北京视点采风影视文化传媒中心制片人。陶洪君平生喜欢文学,酷爱书法摄影,他的新闻作品曾经获全国优秀新闻一、二等奖。其作品被辽宁省铁岭慈清寺收藏,并刻制为大雄宝殿两侧竖匾,部分书法品,被一些机关单位、媒体、知名企业、及外国朋友收藏。 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反映。自古以来,书画同源,他们即是风流名士的爱好,也是及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因而便有了“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陶洪君就是这样一位多年醉心与书画艺术,以他独特的书法和绘画语言,抒发自己肆意率真个性的当代书画家。 陶洪君独爱行草,他的行草作品,字体严谨、蕴藉,开合有度,顾盼有情,用笔精到轻灵,书峰茗练平淡,字与字之间牵丝映带自然,生动细腻,把审美意识贯穿到每一比划的末梢。比如这幅行草作品,用笔多变,顿挫转折,铿锵有力,点画迂回中展现凝重之字,在线条张弛中呈现开合之势,其功在帖,其艺在背,笔墨遒劲洒脱,格调清新俊逸。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他的书法,不仅能感受到其自然灵动,整体布白开合有度,疏密有间,更能够感受到其凝重处体态丰腴,襟寒古敛,有佛陀钝坐之宁静,散淡处有灵动凌风之落落大方,颈间处有铁戟磨沙之体式,飘逸处,则意气飞扬,有落英缤纷之逍遥,纯然一派文人的气度,陶洪君的创作承前人,又能突破范例,施造化,又能走出新意,他之所以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形成独有的风格,跟他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爱词多悟,并以书画作品时整自己走过的艺术之途,二十年如一日,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厚积薄发,在书画道路上,他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与人为善,谨守情操。 陶洪君不仅喜欢书画,而且热衷于文艺,这些年他一边忙于编辑杂志,一边青睐于写诗,一首一首的写,他说我写一千首诗,是为了写好一首诗,就像我画一千幅画是为了画好一幅画一样,他的画主要以山水为主,他的作品大多描述自然中的所懈物语,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散淡,因为那不是一种蓄意的营造,而更多的是表达,从看似零碎中,获得快乐,感悟人生,找到一种向前走的力量,对于陶洪君来说,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不仅仅是书法上的熏陶,更多 的是审美和道德品格的建立。 他遍览历史名碑名帖,择其所好,手摹心追,他的绘画从多角度拓展空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时光隧道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相对于绘画而言,陶洪君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更多更深入,其实,每个书法家在他的创作道路上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不少困难,陶洪君也一样。陶洪君认为书法应该由易入门,从易到难,所以,他在最初学习中,以临帖做为书法的起点。 陶洪君常把自己的自作诗写成书法,目的就是把“诗为心声,书为心画”,有机结合起来,让书法成为最能够淋淋尽置的张扬个性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绝好载体,让诗的韵律在宣纸上流淌起来,让诗中的喜怒哀乐通过书法的笔墨、线条、空间等手段,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让诗更加形象可感,打动人心。 陶洪君无论绘画还是书法总蕴含着一种禅意、一种哲学意味,在他进入艺术时,他始终能够保持矜持,显示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素养,这个素养里包含了许多在浮躁社会里特别重要的东西,比如,不一概厚古,不一概薄今,不盲从,也不失敬畏,不放弃技法的学习,也不丢失精神的传承,陶洪君从来就不为了写字而写字,对绘画亦始终是不离不弃。 做为书品即人品,画能言志,可以观人,与精神相通的诸多理念,皆在其内涵之中,这可以从两端来汲取营养,把别人的优势都变为自己的财富,其二,就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分出去,让更多人来分享,或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书法,以及书法以外的东西,包括它整个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 陶洪君如今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天赋,更多的是努力和坚守的结果,认识他的人,仅从外表就能看出,他不苟言笑的表情里,包含了某种严谨的东西,比如,办事认真、有板有眼、有大局观念,有始终如一的定律,有很好的方向感和忍耐力,有极强的综合能力等等。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他似乎刻意与时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给他自己一个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其作品始终带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感染力。 陶洪君作品欣赏 ![]() 陶洪君作品欣赏 ![]() 陶洪君作品欣赏 ![]() 陶洪君作品欣赏 ![]() 陶洪君作品欣赏 ![]() 陶洪君作品欣赏 陶洪君作品欣赏 ![]() |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