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CORSO COMO 上海店内正在举办托尼· 维拉蒙特斯时尚插画展。 在时尚插画家托尼·维拉蒙特斯(Tony Viramontes)的传记《1980 年代时尚插画家托尼·维拉蒙特斯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迪恩·摩根(Dean Rhys Morgan)写道:如果托尼·维拉蒙特斯从未存在过,那么,他一定是被某人臆想出来的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可能是一个在街头穿着时髦装束,玩弄着蝴蝶刀的玩世不恭的人。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变化多端、充满矛盾,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是一个疯狂的现代主义者,用快到危险的速度进行着生活。关于托尼·维拉蒙特斯,我只能说,他的一切都是迅速的,包括他思考的方式与绘画的方式。 12 月 5 日,摩根带着这本传记书来到上海。当晚,10 Corso Como 上海店的 5 楼画廊空间内,托尼·维拉蒙特斯的插画展同时开幕,摩根也是展览的策划人之一。“当我回顾 1980 年代的时装插画史时,发现有这样一位天才,他的光芒被历史的尘埃遮蔽了。我决定将他重新介绍给世界。” 托尼· 维拉蒙特斯笔下的朗-格蕾丝(Ron Grace)。 没有什么能逃过他的眼睛 当托尼·维拉蒙特斯的作品在 1970 年代末问世以后,仿佛给时尚插画一记棒喝,那种坚硬而直接的画风与当时流行的由时装学院培训出来的水粉插画有着天壤之别。维拉蒙特斯很快被最有影响力的时尚媒体追捧,又很快在狂热的创作与生活中自我消耗殆尽。 托尼·维拉蒙特斯出生于 1956 年 12 月 8 日,父母都是加州第一代墨西哥移民,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小心翼翼的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让四个儿子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他们搬到了洛杉矶郊区一个天主教社区。后来,托尼的兄弟们都成长为积极上进的、热爱运动的人,完全符合美国主流社会推崇的男性形象。而托尼,讨厌运动,只对艺术有兴趣。 好在母亲安妮塔理解儿子,并鼓励他发挥所长。安妮塔相信她的三儿子是与众不同的,她回忆:“他是全家唯一一个会关心我穿衣打扮的人,常常会给我意见。”这证明了他后来热衷时尚的浮华世界是有迹可循的。安妮塔常常带托尼去墨西哥的蒂华纳看斗牛,在那里他遇见了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和爱娃·加德纳(Ava Gardner)。托尼为美人画像,也画下那些生动的场面,人群的激动欢呼、斗牛士身上闪光包边的制服,没有什么能逃过他的眼睛。“太美了,”日后托尼说,这是“艺术灵感的绝佳来源”。而在那时,托尼也练就了一项绝活,生命中经历的创作时刻,无论多久后问起,他都能准确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和用色。 托尼· 维拉蒙特斯在他工作室里的一张照片,摄于 1983 年。 1970 年代末,托尼报考了时装摄影师史蒂芬·梅塞(Steven Meisel)的插画班。这段经历让他的技巧和风格有了质的飞跃。他喜欢插画师肯尼斯·保罗·布洛克(Kenneth Paul Block)的作品,他形容为“更快速、更简单的风格,有一些松松垮垮,完整而不完美的”。他自己的绘画,线条倾向于尖利,简单明了地勾勒出服装和人物的外廓与标志性特征。 梅塞对托尼十分器重,他们很快从师生变成了相互启发创作灵感的知音。通过梅塞的引荐,托尼很快进入以 Studio 54 为中心的潮人圈子。人们都说:“梅塞是托尼通向纽约时装圈的护照。” 但得到了入场券并不意味着被奉为座上宾,纽约的时装公司对时装插画的需求仍偏向学院派和保守。1982 年,托尼在圈内人的建议下去巴黎碰碰运气。他起初一句法文也不会,蜗居在一间非常狭窄的工作室里,连回家的路也不认得。很多时装公司的员工都见过这个身材小小,穿黑色衣服的人,抱着作品集来办公室自荐。很快,他获得了赏识,一些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将他介绍给帮得上忙的人,由此,他的作品登上了法国《Marie Claire》和《La Mode》。 在巴黎成名,意味着在全世界成名。随后,英美《Vogue》,意大利的《Lei》、《Per Lui》,法国的 《Le Figaro》都与他建立了合作关系。Vivienne Westwood、 Calvin Klein、Gianfranco Ferre、Claude Montana、Halston和Hanae Mori 也将他视为能用画面表达时装的才子。 左:维拉蒙特斯笔下身着 Chanel 高级定制服的模特、中上:维拉蒙特斯笔下的模特经纪人塞瑞尔-布鲁勒(Cyril Brule)、中下:维拉蒙特斯笔下的珠宝设计师帕洛玛-毕加索(Paloma Picasso)、右:维拉蒙特斯笔下的 Claude Montana 皮革手套。 与时间赛跑 来到巴黎一年后,他搬去了时髦街区的大工作室,那里很快变成圈中人士的派对地。而他享受着这样喧嚣的氛围,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他需要模特、需要音乐,需要每一个人都在房间里。疯着疯着,灵感来了,他马上把自己锁紧小房间里,开始绘画。朋友冈瑟回忆道:“看托尼手绘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那些精彩的创意就像得来不费吹灰之力。” 她记得有一次,房间里的电话响个不停,隔壁邻居愤怒地锤门,让托尼有些焦躁,在削铅笔时划破了手指,鲜血四溅开来,但他抬起手又是一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同变魔术般,将闪烁的眼镜和轻蔑的红唇传神地勾勒出来。 托尼·维拉蒙特斯的工作室就像 1980 年代的安迪·沃霍尔的工厂,不过更具有法国布尔乔亚的气息;最富攻击性的形象,醉生梦死的红男绿女,新浪潮文化的活力,托尼的作品恰如其分地捕捉了 1980 年代俱乐部文化和时装界的气氛。明星、时装、美人、模特,在托尼的寥寥数笔之下,创作客体各自的特点被放大了无数倍,以至于那些独特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托尼的毛病也很多。他的名言是:“为你自己而画,为你自己摄影,你将更加热爱你的作品。”就这样,他完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创作,常常拖稿,不按客户的要求来。“他的作品很好,但对许多业内人士来说,他的工作习惯是不可接受的。”发型师好友鲍比·雷辛(Bob Recine)说,“不能适应行业规矩,这总让托尼感到沮丧。” 事业如日中天的那几年,托尼成了一个往返于巴黎、米兰、伦敦、柏林、纽约、东京的空中飞人。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同样没完没了的夜生活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86 年,托尼感染了艾滋病。他在惊恐与焦躁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然而创作仍未停止,继续以飞快的速度与时间赛跑。 在为 Rochas 和德国《Vogue》的工作完成后,托尼回到了洛杉矶的家人身边,同时为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的唱片《Control》设计封套。远离了浮华的托尼·维拉蒙特斯十分颓丧。朋友们前去探望,他什么话也不说,就这样静静地坐着。1988 年 2 月,受到 Hanae Mori 的邀请,托尼拖着病躯前往东京参加他的画册出版展览,一个天才在向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到场者无不唏嘘。三个月后,这个 31 岁的天才迅速地陨落了。 |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