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皖北的晨雾还未散去,七八个农民就步入一个宽大的院子,他们不是去忙农事儿,而是要挥笔作画,这你能相信吗? 日前,网友“斗酒听竹”在公众论坛上,发了题为《自发形成的安徽农民画村》的帖子,引来众网友围观。网友们都为之好奇:什么原因让这个小村落变成文化村?那么,就让颍州晚报记者帮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农民放下锄头,挥大笔作画 12月17日上午8时,颍州晚报记者来到帖文中所说的界首市陶庙镇司营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走进一个名叫“翰墨文化园”的古式庭院。庭内景色优美,玲珑精致的小亭、古韵悠悠的木桥、蜿蜒曲折的石路错落有序。 颍州晚报记者看到,几个当地农民走进一间红色小屋,在一张木桌前停下,戴上围裙,摊开宣纸,拿出画笔,蘸上墨汁与水彩,便开始认真作画。不多时,或花、或草、或鱼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在一拐角处,一位年仅18岁的女孩吸引了颍州晚报记者的注意。她低头握笔,正在为画的观音填色。“俺就是司营村的人,在这里学画1年多。从小俺就喜欢画画,但一直没机会学。”女孩王亚如说,文化园建成后,村里大批农民都放下锄头,来报名学画,她也就随大流来了。 农民作画,文化园负责外销。因此,来这儿的农民,不但能学画,还可领份不错的薪水。“一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确实不错。”一位中年汉子说。 云爷爷独创牛皮画 除了学画的农民,庭院里还有位名叫云晶子的画家。平日里,他待人亲切,大家都亲切地喊他“云爷爷”。 村民们说,云爷爷有一独门技艺,能作牛皮画。2000年,他受旧时“皮毛画”启发,去市场上购买了些牛皮,在其表面作起了画。此画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特殊加工,它色泽艳丽,不易褪色,能长期存放,画面有立体感。 云晶子介绍,他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总共绘制了117幅牛皮画,后来起名叫“软浮塑国画”,其糅合了西藏唐卡和传统壁画的技法,内容主要是宗教佛像。“由于画幅巨大,数量众多,这批画目前只能堆放,无法一一展示。” 想把家乡打造成文化乡 采访中,云晶子一提到文化园的建设就神采飞扬。他坐在藤椅上,手指前方,“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现在要着手建设二期工程,包括民俗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文化园。” 云晶子说,他年轻时作画赚了些钱,就想带动家乡致富,把这里打造成文化之乡。“除了教农民学画,帮他们再就业。还从河南、北京请来画师,让其作画,然后帮忙搭建平台,联系投资商售出,再从中收取一定费用。利润的30﹪都用于村子建设。” 行走在文化园内,颍州晚报记者听到了丝竹管弦的优美之声。云晶子表示,镇里的文艺表演队正在此演出。原来,文化园里还辟出一块地方,专供群众进行文艺演出。 司营村村民周玉杰告诉记者:“农闲时候,这儿每天都有演出。大家伙儿忙得可乐呵呢!” |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