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明收徒,“国学力”拜师仪式在长沙太平老街三缘堂举行。) 红网长沙6月25日讯(通讯员 黄勇)“弟子给师父行跪拜礼。”司仪高声喊礼道。25日上午10点,一场“国学力”拜师仪式在长沙太平老街三缘堂举行,这场拜师仪式依礼如法,让观礼者赞佩有价。现年50岁的魏守基和6岁的文武两人同时拜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湖南六合国学书院执行院长陈羲明为师,为湖南书法界和国学界添上一段佳话。 这场拜师仪程有:弟子依次行敬茶礼、跪拜礼,老师赠弟子芹、莲、红豆、枣、桂、葱六礼,弟子宣读拜师帖,老师赠言。其中,敬茶礼、跪拜礼、读拜师帖是古礼,赠弟子六礼是新旧参同礼。陈羲明解释说,他赠芹菜是期望弟子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是取莲子苦心之意,教导弟子当思凡事先苦后甜;红豆祝愿弟子鸿运高照;枣子是期望弟子早早高中;桂圆是祝愿弟子富贵吉祥、功德圆满;青葱是期望弟子聪明好学。 司仪王汗青介绍,在书法界颇有声望和人缘的陈羲明,近年来用心钻研儒释道,在国学方面颇有造诣,并提出了“国学力”的学说,意思是国学是我国的一种文化软实力。而陈羲明提出的“国学力”受到了有志之士们的推尊,前来拜师求学的很多,譬如今年的5月3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十四人云集湖南,举行了拜陈羲明为师的仪式。这些徒弟分别来自湖南、山西、安徽、河南四地,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32岁。 陈羲明认为,拜师礼是古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行之有效,用之有益。如果没有拜师礼,师承无以立,拜师礼是“道”的呈现,具有提摄人心的作用,也相当于佛教说的“加持”,而孔子早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当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要讲究传承和注重仪式的意义。讲传承,学脉不断,文化不灭,中国文化才能复兴。所以,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而拜师古礼正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以古礼方式明确师徒关系,有利于尊师重道,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