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手机版 | 12bet平台网站 | 12bet手机版首页 | 设为首页

尊贵的客人欢迎您! 注册

首页 > 专题介绍>正文



【导言】适逢陈佩秋先生90华诞之际,2013年7月18日,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幕。此次展出由上海中国画院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共展出陈佩秋艺术作品近百余幅。徐邦达关门弟子、知名鉴赏家徐涵明为展览作前言认为,徐悲鸿的作品有形而少笔,陆俨少的作品守中而缺西,吴湖帆厚古薄今,而唯独陈佩秋能怀抱古今,管领中西,是两千年来最优秀的女艺术家。  

谢定伟

  本期导览人:谢定伟(谢稚柳之子)

  谢定伟:这次展览是继2002年母亲陈佩秋80周岁举办个展以来十年内的首次个展。此次个展展出作品涵盖了陈佩秋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从五十年代初至今跨度六十多年创作的作品。包括最早期临摹过的古画以及近年的书法作品等,其中有许多作品从没展出或出版过。

  我的母亲陈佩秋是一位注重宋元传统的艺术家。她初学书画便从宋元入手,后来又学习明清书画艺术如八大等。同时她还非常关注西方的艺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善于运用大场面构图来烘托画面主题,笔墨技巧融合西方色彩斑斓的大面积泼彩与中国传统以线勾勒造型的手法,来表现重彩浓艳,墨韵流畅,暗香浮动,浑然天成的形式美感。 

《拟李嵩<花篮图>》

  这幅作品是临摹南宋花鸟画家李嵩作品,原作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当年在上海书画家手中,1952年前后,藏家希望通过我父亲谢稚柳将作品转让给故宫博物院,我母亲见机会难得,便临摹了一幅,这在当今来看已是非常难得。

《拟宫中扑萤图》

  这是一幅人物画。陈佩秋平时很少画人物画。她于1944年进入国立艺专学习,期间得到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的指导,多以山水花鸟为主。这幅作品仿唐代作品《宫中扑萤图》画中的人物以背影示人,腰系团扇,俏皮地用纱巾捕捉蝴蝶,大约创作于60年代,也是本次展览中唯一的一幅人物画。

草书 《李白秋浦歌》

《毛泽东<到韶山>诗联》

  这两幅作品分别是写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句,也是本次展览书法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陈佩秋刚开始学习书法主要是为了题画用,行楷由蔡襄入手,后多学倪云林,字体较为工整。到了七十年代之后,风格开始有了变化。在绘画上学习八大的绘画,书法上则要求更为豪放,因此,她开始学习怀素草书,颇得草书心法。这幅李白的诗句可以看出有怀素的风格。而旁边一幅则写的毛泽东的诗更为豪放。
 

《拟八大山人》

  这两幅是学八大山人的小品,原作在上海博物馆。陈佩秋非常注重师法古人,七十年代她开始学习四僧绘画,尤其以八大山人居多,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到她画得已经非常深入,用淡墨了了几笔,表现出八大简朴豪放的风格。

《翠竹山鹧》

  《翠竹山鹧》创作于七十年代。五十年代为了能画好花鸟画,她养了许多鹧鸪还有其它各种小鸟,所以她对鸟的神态掌握非常到位,也展示了她扎实的写生基础。画面色彩艳丽,给人非常清新的感觉。这幅作品很少面世,一直在藏家手中。这次嘉德春拍被一位藏家买走,我们才有幸借来让大家又能见到这幅作品。

《柳阴白鹭》

  柳阴白鹭是陈佩秋八十年代最喜欢的题材,这幅作品是其中最特别的,已经出版多次。作品中以绿色作背景,以墨色作柳叶。

《明河芳树图》

《紫翠山溪》 

  1990年之后,陈佩秋开始创作大青绿山水,这幅青绿山水是陈佩秋后期山水中非常典型的一幅作品。尺幅大,画风成熟。色彩厚重,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传统的中国画由于采用水墨色彩的平涂而缺乏体积感。1976年改革开放后,陈佩秋来到国外,吸收了许多西方艺术的画法,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她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构图大胆,层次分明。但她并没有直接将西画方法生搬硬套,而是巧妙的与中国画法融合,我们仍然可以在画面中看到中国画法的线条,以及皴、擦、点、染的运用,在色彩上,吸取了西方的画法,用墨和色彩层层渲染叠加,反复多次,使整个画面形成了独特的厚重感。这幅《紫翠山溪》创作于2000年,描绘了山水的一角。乍一看像西方粉彩画,但仔细可以看出用中国传统的技法勾勒树的轮廓,在色彩上运用了西方的用色,意境非常独特。

本文导航

频道最新推荐

    频道最热推荐

      全站精彩资讯推荐

      人物专题

      更多专题>>

      精彩资讯

      精彩作品

      更多作品>>

      热门活动